“以前不知道云茸是个啥,真有中科院专家说得那么好吗?后来我看乡亲们种得好,就决定试试看。”贵州省水城县蟠龙镇院坝村村民杨朝伦说起自己的脱贫经历,“现在一瞧,种云茸划算多了,一亩就能卖几千元,一下翻了好多倍。”
农民脱贫致富,科技大力支撑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科技扶贫工作扎实推进,全国科技系统累计在贫困地区建成1290个创新创业平台,建立7.7万个科技帮扶结对,选派28.98万名科技特派员,投入200多亿元资金,实施3.76万个各级各类科技项目,推广应用5万余项先进实用技术、新品种。
有科技助力,老百姓的收入增长了,脱贫的动力更强了。
送技术,精准解决种植难
贫困地区的情况各有不同,脱贫发展各有所需。近些年,来自全国科技系统的科技工作者走出高墙大院、深入扶贫一线,科技的种子在大地上开花结果。
找准目标,为农民送去最需要的品种和技术。
“小时候,都是谁家有点山货就背着去县城卖。过去说种木耳能致富,我一点也不信。”陕西省柞水县杏坪镇肖台村村民肖超回忆说。
原来,柞水县种植木耳历史悠久,却没有给百姓带来富裕生活,一大症结就是传统种植方式耗时长、产量低、效益差,在关键环节上缺乏技术支持。
2017年起,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率领的团队给柞水县带来了适生能力强、种植产量高、推广前景好的5个优质黑木耳示范菌种,成功培育出玉木耳、金木耳、羊肚菌、竹荪等食用菌。这些品种不仅提升了产品价值,也让柞水木耳声名鹊起。
好品种好技术,为贫困群众带来真实惠。
为实现“一树脐橙红到春”,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在湖北省秭归县示范推广“留树保鲜”栽培技术,有效延长了鲜果采收期,使脐橙“晚熟晚采晚上市”,让秭归成为全国柑橘鲜果供应期最长的产区之一。仅此一项,就使农民增收30%以上。
02-19 来源:辑部
02-18 来源:辑部
02-18 来源:辑部
02-18 来源:辑部
02-18 来源:辑部
02-18 来源:辑部
02-17 来源:辑部
02-15 来源:辑部
02-14 来源:辑部
02-14 来源:辑部